报告题目:1982-2015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极值的检测及气候贡献分析
报告人:王绍强 研究员
邀请人:孙睿 教授
时 间:2018年11月7日(周三)9:30
地 点:北师大 生地楼180
报告人简介:
王绍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中科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副主任,全球碳计划北京办公室副主任。1997年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态系统碳循环、全球变化生态学、生态学模型、生态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2005年以来主要主持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面上基金、1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和部委相关项目,已经发表国际SCI检索论文57篇,国内CSCD检索论文56篇,出版一部专著《基于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和模型模拟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主要内容:
总初级生产力(GPP)可以定量化陆地生态系统光合作用碳吸收。极端高温事件及其相关的干旱事件显著降低生态系统碳固定,但极端气候事件是否有利于生态系统碳吸收仍然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使用三种生态模型:生态系统过程模型(BEPS)、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模型(TEC),以及全球生产效率模型( GloPEM-CEVSA),用来模拟1982-2015年期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GPP。研究确定了具有GPP正极值的年份,并分析了温度、降水和太阳辐射对GPP极值的贡献。结果表明最大GPP发生在1990年、1998年和2013年,去趋势的GPP距平值分别为0.4PgC、0.2PgC和0.3PgC,最大GPP与温度和太阳辐射增加有关。中国的亚热带-热带季风区对GPP极值的出现贡献最大,分别占GPP最大三年中去趋势GPP距平值总数的46%、50%和46%。正GPP极值与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增加相关,表明有利的极端气候事件将促进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吸收。本研究提供了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GPP正极值的评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