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边有一缕清风吹过—改进作风见闻之寻回的工作兴趣
我,一名35岁的中共预备党员,自2005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科研工作。在别人眼中,科研工作是辛苦的,是刻板枯燥的。而在我的眼中,它曾是神圣的,充满乐趣的,然在不久前,我眼中的“它”渐渐趋向于别人眼中的“它”。
回想刚毕业的时候,我对科研工作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记得那时在做微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杀虫剂的研究工作,为了研究该微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杀虫能力,曾在“三伏天”用胶头滴管给每棵遭虫害的绿化大树(单位大院内的)注射该微尊龙凯时 - 人生就是搏!的发酵液。虽然该发酵液很臭很难闻,但我还是心甘情愿,乐不思蜀地做这样的事。因为那时的我喜欢我的工作,热爱我的工作,对科研工作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我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却越来越淡。写一篇专利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纠结在创新性上停滞不前;做一个木霉对线虫的寄生性试验,纠结于如何区分木霉的腐生习性。通过学习开展“作风年”主题实践活动,我找到致使自己对工作兴趣减淡的真正“病因”,那便是“精神不振”。具体体现是对工作缺乏热情,默守陈规,创新意识不强,工作上不够大胆,有时有怕难情绪,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等等。
思想决定行动,想法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创造力。创造力在科研工作中的体现便是创新。创新是科研工作中最难的事。我大部分的研究工作是在重复地做着别人做过的事,有些是我知道的,而有些是我不知道的。我知道的称为“模仿”,我不知道的称为“雷同”。 “模仿”是因为我的思维具有惰性,“雷同”是因为我的知识具有局限性。两者都是科研工作中影响创新的绊脚石。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通过学习开展“作风年”主题实践活动,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其交叉学科的知识。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改造-创新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和提高自己而形成的。只有通过学习政治理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不断的学习专业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前沿科学,才能在科研工作中有所创新。
其次,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坚持以“实事求是,探索求知,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克服华而不实,飘浮虚荣的工作风气。
再次,要大力发扬奋发有为的工作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自己饱满的工作热情,把心思凝聚到科研工作上,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一切以党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不急功近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模范地履行一个党员的职责,为我们的身边多增一缕充满活力且可以吹进人们心坎并带来希望的清风。
通过开展“作风年”主题实践活动,我对科研工作又重新寻回了兴趣,似乎回到了刚毕业的时候。前两天,在研究木霉对线虫的寄生时,我又有重大发现。至于是什么? 嘘!这是科研秘密,专利已经写的差不多了,等提交了再向大家公布。
作风转变是持续做好当前工作的基础,在今后的工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是作为基层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的应有素质。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今后我将继续脚踏实地的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作风转变年活动的相关精神,进一步搞好工作,把思想和行动进一步统一到实际工作中,认真学习,扎实改进,用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认真做好科研工作,为推动中国的科技进步尽一份力。